星期一, 11月 11, 2013

電吉他音箱概念

在整理硬碟的時候突然發現了這一篇N年前寫的文章

當時整理了一些網路的、書的還有我個人的經驗

來源已經不太記得了,因為已經過了N年了嘛

只記得當時看了一本名為「調琴聖手」的書裡面有很多很多的概念

因為這一本書也不好找了,所以我想裡面的內容有一些是來自這一本書的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一下這一本書


另外要特別感謝草莓牛奶小姐 要不是因為你

這一篇文章我也不知會把他丟在那裡了


何謂前級、後級?

前級:也就是Preamp,像是吉它、Mic之類的東西,送出來的訊號都是非常小的,不適合作有線傳輸或是其它的波形處理,所以我們需要一個電壓放大器來放大它,這就是前級的工作,然後放大過後的訊號,就送到後級再去推動喇叭送出聲音 因為吉它的輸出阻抗很高,產生的訊號非常微弱,在通過拾音器的電阻時就不見了,所以得提高前級的輸入阻抗才能和吉它的阻抗匹配,這樣訊號才有辦法送到前級去。你有試過把吉他接在家庭音響或是非吉他專用的音箱上,出來的聲音會變的不好聽或是非常的怪呢,這就是原因 – 阻抗不平均。 而在音箱上可以看到的輸入頻道(Channel Switching)、放大率調整鈕(Gain)、高、中、低音鈕,或是Reverb的部份都算是前級的一部份,而前後級也都可以有各別的真空管,像是12Ax7這個真空管經過一系列的改良,是目前公認最好的真空管,而和它一樣但更耐用的軍用管叫作7025,在歐洲也有相同差不多的管子叫ECC83,這三種都可以共用,音質上差異不大,早期的前級只有一隻真空管,後面再接一個轉換正負極的反相器(Inverter),後來設計師把真空管的輸出,再接到另一隻真空管,後面的真空管無法再將訊號依比例放大時,就會產生失真,也因此管子愈多,失真就愈厲害,音色也就愈麻


後級:音箱的外觀上是看不見後級的,後級的電路設計上分成兩種,一是A類另一是B類,A類的音質佳,但效率低、易發熱輸出功率較小,B類的音質較差,但效率較好,也有採用AB類的後級,一般較好音箱都是用A類設計的,像是Vox的AC系列,而Marshall和Fender多用B類的

為了要增加後級的輸出功率,幾乎所有的廠商都是用「推挽式」(Push Pull)放大電路,也就是說將輸入的訊號的正負極分開來,用不同的真空管或是電晶體來推它,就像拉鋸子一樣,一個拉左另一個拉右效率比較高,而為了輸出的訊號不變型,兩個真空管或是電晶體一定要匹配,不然左邊的比較有力,右邊的比較沒力,訊號就會不同了,所以在換管子時一定要一對一對換,通常50瓦的要兩隻管100瓦的要四隻,兩個負責拉兩個負責推。

後級管最常用的就是Marshall用的歐洲管EL34,還有Fender所採用的美國管6L6,和它相同的軍用管是5881,這兩種管子也是造就他們聲音不同的最大因素,EL34和6L6因為基本的偏壓不同,所以出來的聲音也會不同,歐洲管採用的是較低的真空,也就是管子裡殘留的氣壓比較大比較容易失真,聲音較為鬆散低音比較沒有那麼厚重,而美國管恰好是完全相反的,他的真空較大不易失真,聽起來比較有力低音較強,但失真後的聲音較硬,另外像Vox和Mesa採用的是EL84它是EL34的小一號,輸出的功率也只有一半

真空管的輸出阻抗很高,可是一般喇叭的阻抗都只有8歐姆,如此真空管輸出的能量都消耗在自已的阻抗當中,所以喇叭就會變的幾乎沒有聲音,所以不像電晶體的擴大機,後級的輸出不可以直接接在喇叭上,而要經過一個變壓器將真空管的輸出電壓下降,增加輸出電流,並且要有高輸出阻抗和真空管配合,低輸出阻抗和喇叭配合,凡是有變壓器的地方就有可能飽合失真,也就是變壓器裡的磁場無法再變大,這也會造成失真,這也是真空管擴大機的特性失真之一,也因為有這兩個變壓器,所以管機一般都很重。


單體及音箱?

一般使用在吉它音箱上的單體是12”,這是最適合吉它音色的單體,但由於嗶體大小的不同,出來的音色也不同,所以如果有需要較亮的音色時,則會採用8”或10”的單體,如Blues和Country,但10”的單體出來的破音較硬所以有人說比較不適合搖滾樂,當然,這是見人見智的說法

而通常吉它音箱所設計的總輸出阻抗為8歐姆,所以一般也用8歐姆的單體,單一單體的話就沒問題,如果有兩個單體,像是2*12”時就會採用16歐姆的單體,然後以並聯的方式,正極相接、負極相接,這樣輸出的總阻抗就會變成8歐姆,如果是4*12的話通常就會用8歐姆的單體,分成兩組作串聯就變成16歐姆,再把兩組作並聯,就會變成8歐姆了

一般在吉它音箱上的單體,最常見的大概就是在Marshall上的Celestion通常認為Celestion的30瓦喇叭比較容易失真,或是其它的像EV、JBL,而音箱的後背(喇叭箱)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地方,分成開放式跟封閉式兩種,開放式的聽起來聲音較鬆散,而封閉式的
聽起來聲音較沉,比較有力低音感覺會比較重,如果你的站箱是開放式的,你可以試試把音箱靠牆放、離牆十公分、放在牆成三角狀,三種聽起來聲音都會不一樣。

註一:關於Celestion
CELESTION成立於1924年 ,擁有近80年的力量傳承在音響的領域中有突破時代之作有引領風騷之行,更有受全求注目之舉.AVF302系列的誕生將改變您對家庭劇院器材刻板的印象它追求的不僅是極高的音樂性表現在大動態電影情節時更能滿足您的要求現在celestion更以全新的面貌出現 ,為當今最能符合家庭劇院與居家設計完美結合的典範.





音箱上有兩個Input孔?該怎麼接呢?

音箱上的兩個孔,一般來講一個是High另一個是Low,它原本的用意不是要給你接兩把吉它或是兩種樂器的,這兩者的差別就在於一個是高阻抗一個是低阻抗,High這個孔是給裝有被動式拾音器的吉它用,而Low呢是給有經過前級的主動式拾音器,還有過模擬前級效果器的吉它用的,其實如果把吉它插錯孔,並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在,如果把主動式的插到High的話,如果發現有雜音那就是它們的阻抗不合,換到Low就可以解決了,如果把把被動式的插到Low的話,聲音上會變的比較小而一般的電子琴或合成器等也是屬於低阻抗的樂器,插到Low就可以了





音箱上有兩個音量鈕?
一開始音箱上只有一個音量鈕(Volume),不會像現在的音箱上一堆怪鈕,不過只有一顆鈕的話,就必需把音量開到一定的音量,才會有飽滿的音色出來,但是這樣往往都要很大的音量,因為轉的愈大聲它的Gain也就愈強,強到把把訊號給逼破了,破音就這樣出現了,最好的例子就是Marshall所出的經典機種JCM 800,但是這樣的音箱都沒有所謂的Clean Tone可言,為了要飽滿的音色,所以開大了音量,但是聲音又會因為Gain太大又不夠乾淨,所以後來的音箱就有Pre Amp Volume前級音量鈕跟Master Volume後級音量鈕的出現(一般在第一個出現的音量鈕就是Pre Amp Volume,最後一個出現的音量鈕是Master Volume,調整第一個音量鈕會改變「音色」同時加大音量,Master Volume只會加大整體音量,對音色的改變比較小),也就是把訊號在前級的時候就把它逼破,再用後級去控制它的音量大小,這樣不用把聲音開的很大,也可以有破音出來,不過跟上面講的前後級都逼破的音色還是不同。
之後的人又覺得把Pre Amp Volume轉到底,它的破音還是不夠破,所以又把它加了一顆Gain鈕,讓你輕輕一轉就把訊號給逼瘋,而現在的音箱大多會把Clean或Drive給分開,而且大多都各自給一顆Gain鈕,像Clean Channel的Gain鈕主要是要讓你在不用開大音量下,就有飽滿的聲音,所以他Gain的量不會那麼大,而Drive Channel上Gain鈕的量就會大很多,好讓破音很容易就出來,另外像是有OD 1、OD 2 Channel的機種,它上面的Gain鈕就會一個比較大,另一個比較小,一般都是一個是Overdrive另一是Distortion。
所以你可以靠這一些鈕,把各自的音量調好,再用Master Volume去控制你要的音量大小,這樣你在切換Channel時就不會有音量忽大忽小的情形出現了。
什麼是Presence鈕?功能是什麼?

一般這個鈕都是在高中低音之後,白話一點來講,他的功能是調整你音色的明亮度,為什麼這個鈕轉大會讓音色聽起來比較亮呢,其實這是一顆「轉」的EQ,調整的頻率大約在1.5~2.0K附近,轉大的話這個頻率就會加強,正好在整個Band裡面跟貝斯還有鼓的頻率錯開,所以聽起來就會比較明顯,聲音也不會被吃掉。

音箱上的Send跟Return是有何作用呢?

我們可以把這兩個字,更加白話一點也就是Send是Output,Return是Input,怎麼說呢?其實這兩個孔一般而言是作在前級和後級之間的,Send是Pre Out也就是把前級的訊號送出去,而Return是把Send送出去的訊號再送回到後級的孔,這就牽扯到效果器的玩法了

我們就來看看幾個例子吧

1、我們可以使用類似前級的效果器比如像Hughes&Kettner出產的Tubeman,這種模擬音箱前級式的效果器,直接就接進Return這樣就等於沒有使用音箱上的前級,而直接是用效果器前級取代它然後進後極再發出聲音。

2、一般而言我們作效果器的串連時,順序會是吉它、破音系、空間系、音箱,但是當我們要用到音箱上的破音時呢,不就變成了吉它、空間系、音箱上的破音,這樣你出來的聲音會變成在破音前就加了空間系的東西,跟破音後加空間系的東西,聲音是不一樣的,所以你可以從Send把破音後的訊號送出來,給空間系的效果器處理過後,再從Return送回去,這樣聲音就會一樣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